達雅克人的社區(qū)保護地——Tana’ ulen
發(fā)布日期:2021-02-22
“木材是黃金,但不是能造福于我們的黃金,我想保護我家鄉(xiāng)的森林,因為森林就是達雅克人的生命。” —— Anye Apuy,印尼達雅克人巴豪部落的一位已故酋長 |
達雅克人是生活在亞洲第一大島——婆羅洲(此為馬來語,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島)上的原住民。他們大多沿較大型河流的兩岸分散居住,有眾多部落與分支,如印尼巴豪部落的克尼亞人和卡揚人、馬來西亞沙撈越的伊班人、以及分布在婆羅洲高地的Lundayeh/Lun Bawang、Kelabit和 Sa 'Ban人,他們主要依靠在山地輪種稻谷及漁獵為生。
Anye Apuy這位一生致力于保護原始森林的酋長,曾親眼目睹原住民們?yōu)楣I(yè)化的油棕種植與砍伐付出的社會、經濟和環(huán)境代價。除了支離破碎的殘存森林以及對曾經生機勃勃的狩獵場的回憶,當地的原住民并沒有得到什么可觀的經濟收益。他曾走訪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一個原住民村落,當地酋長告訴他:“他們把森林從我們身邊帶走了,如果你的村莊還有森林,不要讓他們把森林帶走。森林就是生命。” 正因Anye Apuy卓越的領導力,印尼達雅克人的社區(qū)保護地——Tana’ ulen被保留至今依然散發(fā)著活力,而當地政府還在2019年認可了他們的傳統(tǒng)領地。
Tana’ ulen:達雅克人保護森林的方式
不斷變化的治理方式和傳統(tǒng)制度的生命力
對當地的原住民來說,保護和可持續(xù)利用的原則適用于整個領地,但在Tana’ulen中有著更為嚴格的規(guī)定。比如,在Tana’ulen內不能通過清林來開辟稻田,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非木材林產品的采集也受到以下各種限制:
1. 采集的日期和采集持續(xù)的時間;
2. 使用的工具和方法;
3. 狩獵動物的種類和數量;
4. 獲取的資源屬于集體。
為什么Tana’ ulen如此重要?
在過去,當地人信奉的宗教信仰要求村民們在全年都要組織各類慶典活動,以標識農業(yè)生產周期和其他重要的社會活動,如慶祝安全歸來的戰(zhàn)士和商隊。村長及貴族是主要的招待者,他們要熱情款待來自其他社區(qū)的旅行者和代表團,并為在其土地上勞作的人準備各類食物。為了履行好這一職責,村長、貴族及其家人必須確保有足夠的食物,特別是魚和野味等較為珍貴的資源,供客人享用,這一傳統(tǒng)一直延續(xù)到了現在。在新年慶典、豐收節(jié)和其他類似的集體慶典來臨時,村民們會在Tana’ulen中進行集體狩獵和捕魚,以保證安全、快捷和低成本的獲取足夠的食物。
過去用于長屋、如今用于個人住宅建造的木材是Tana’ulen的另一重要資源。在其治理體系中,“公平”也極其重要,從Tana’ ulen獲得的資源要分配給所有人,尤其是社區(qū)中最貧窮、最脆弱的群體(如寡婦和孤兒)。
確保對在有效運作的Tana’ ulen的認可
保護與發(fā)展的兩難處境從未遠離過原住民的領地,特別是在采礦、資源開發(fā)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轉換上。社區(qū)渴求經濟發(fā)展的權利,而油棕種植園是一個極為誘人的選擇。于是,在許多情況下,Tana’ulen的復興被視為抵制這類威脅、對付外來木材公司及試圖對森林產品進行商業(yè)化開發(fā)的外來者的一種方式。同時社區(qū)也面臨著來自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在威脅,比如在規(guī)劃時沒有與社區(qū)進行有效的協(xié)商,或不尊重社區(qū)居民覺得最珍貴的森林(包括Tana’ulen)等。
在獲取森林資源的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,Tana’ ulen成為爭取社區(qū)土地權利和保護自然資源的一種手段。在P社區(qū),一個古老的Tana’ ulen在9個村莊的集體治理下得以復興;在Long Pujungan和Ketaman村還建立了兩個新的Tana’ ulen來治理當地的水資源。當保護價值得到強有力的維護,且治理機構有效發(fā)揮作用時,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(xù)和公平的利用就得到了實現。
Tana’ ulen是實現達雅克原住民的經濟、環(huán)境、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一種重要途徑。它們不僅保護了大量的棲息地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服務,也是其守護者賴以生存的基礎。因此,Tana’ ulen的保護模式在社區(qū)森林治理中保持著中心地位。Tana’ ulen的保護模式雖然不會輕易消失,但也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合理的支持和適當的認可。
對原住民的保護而言,以下幾個決定因素都同樣重要:國際和國內的法律的認可,原住民管理機構和治理機制的生命力,各社區(qū)自身價值觀和管理制度的活力,如各社區(qū)與其Tana’ ulen之間的文化紐帶及各社區(qū)所屬的社會和宣傳網絡的力量。用社區(qū)成員自己的話來說,“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實力和決心有多大”。社區(qū)治理機構需要通過信息、創(chuàng)新和技能共享來增強自身的力量,以確保新的自然保護的捍衛(wèi)者能不斷涌現,保護實踐能得以傳承。正如克尼亞人所說的,尊重森林的價值對社區(qū)和子孫后代的安全和韌性而言是至高無上的,"沒有森林就沒有達雅克人社區(qū)"。
原作者:Cristina Eghenter
原文標題:Tana’ ulen in North Kalimantan, Indonesia: A Vital Conservation Tradition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erritories of Life(由國際社區(qū)保護地聯盟(ICCA)授權翻譯)
翻譯:魏怡然
編輯:張穎溢